内娱进入「狗仔2.0」时代
内娱又“活”了。
从最初的网络“二人转”,到后来群魔乱舞,挖坟清算……难得热闹一回。
此瓜虽不保熟,至少保量——
不同于曾经有来有往的交锋。
这次汪小菲“没开打就认怂了”。
于是网友纷纷将期待的目光投向另一位核心人物:
爆料人葛斯齐,何许人也?
过往“战绩”渐渐浮出水面。
这位被称为“宝岛跟拍一哥”的小哥,一战成名的事迹并非用雷神之锤锤死汪小菲使其在线滑跪求饶,而是早年间就拍到王力宏的绯闻无人信,终于因为李靓蕾爆料而被网友感叹悔不及当初,错失价值过亿大瓜。
同时,“传奇身世”也唤回不少时代记忆。
“宝岛跟拍一哥”,是“内地狗仔之王”卓伟的前同事。
在后者麾下期间曾赴韩国拍摄宋慧乔宋仲基婚礼,趁布置婚礼内场混入,拍摄画面同步传出时引发现场大搜索,他为了不吃官非,将拍摄器材塞入“后门”……
后来卓伟还在朋友圈赋诗一首,赞扬小葛:
曾经并羁戌远征
信念不变料不穷
荣辱轮回天道定
窗外云卷卧听风
△ 截图来源:微博
诗中,“戌”是十二地支之一,也有十二生肖“狗”的意思;而“料”,不言而喻,就是我们说的“瓜”。
前浪对后浪的欣慰,对往昔岁月的感慨呼之欲出。
别误会。
Sir今天不是为他们立传。
毕竟传统的“狗仔”,早在内娱被批量净化,销声匿迹。
新的“狗仔”,则披上了“人皮”,活得逍遥。
如此“回魂”。
显然比内娱这次短暂的复活更值得我们复盘。
01
周一见
任何一场秀,都会有最高光的时刻。
对于内娱舆论场来说,就是2014年3月31日那个周一。
迎接它到来之前,从上周五开始,媒体、门户网站、经纪公司还有网友等数方力量就已经被裹挟,交战在一起,目的只有一个,搞清楚:
周一见,见什么,见了之后怎么办?
事情发生在3月28日傍晚下班时间,时任《南都娱乐周刊》的主编谢晓发微博:
为了顺利签片,我下午关机拒绝了一切人情电话,直到下班心里才松一口气。请大家别怪我,也别再打听拍到了什么,当事人最清楚发生了什么。我也理解当事人此时的焦灼,但请相信此报道绝无任何阴谋论,记者也拒绝了巨大的利益诱惑。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,路还长,祝你们今后能走好!
文字间混杂着谨慎、疲惫,和无奈。
话音刚落,紧接着的周末就不消停了。
已经有消息泄露,狗仔拍到演员文章在妻子马伊琍二胎期间出轨女演员姚笛,有图有真相,拍的人就是卓伟和他的狗仔团队风行。
围绕这一组偷拍图,至少有三个战场悄然开战:
主战场:
明星VS狗仔。
明星经纪团队给周刊以及卓伟团队施压,左手扬言请律师告状偷拍侵犯隐私权,右手托中间人带话好商量,未来可以有合作,软硬兼施。
当事人文章当时据说还处在恼羞成怒之中,他并没有想到这件事成为事业的滑铁卢,步步退居幕后,马伊琍暂时宽宥的表达“且行且珍惜”一语成谶。
分战场一:
纸媒VS门户网站。
受出版流程和呈现形式的限制,谢晓与编辑团队只能用“周一见”的预告形式来吊胃口;
始料不及的是,哪怕卓伟团队也并非密不透风的铁桶。
3月30日周日,已经有门户网站通过渠道运作抢发偷拍图,周刊独家地位岌岌可危,至于门户网站怎么搞到图,难以追究。
一方面“周一见”的影响力因为媒体之间的疯抢而瞬间升值,另一方面纸媒的“夕照”与门户的“朝阳”交相辉映,冷暖自知。
分战场二:
社交网站VS传统媒体。
因为“周一见”,新浪微博扎扎实实沸腾了,借助一两个明星的桃色八卦还是暂时压倒了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微信,那会儿并无吃瓜群众一词,但网友围观议论,恶搞编排的势头奠定了相当长时间内的亚文化基调,将偶像赶下神台,跌落于语言与情绪的碎片里。
传统媒体所追求的规则、逻辑以及意义,也在碎片中被消解,最终碎片即潮流发端,构建了今天短视频的灵魂。
当时谁都没有想到,分战场之二会实现弯道超车,以碾压式的爆发力压倒所有战场。
卓伟的“全明星探”名字也暗合这一趋势。
在越来越依赖网友爆料,以及人手一机的今天,只要拿起手机打开摄像头就能秒变狗仔,将图片和视频上传,太多的“蝴蝶效应”因此发生(这部分Sir后面会重点说)。
比如,一些不拉窗帘的惨案:
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邂逅。
以2014年为开端。
卓伟以“内地狗仔之王”的身份真正进入大众主流视线,拥有不亚于明星的名气,还频频接受媒体访谈出镜。
因为他和他团队的努力,让网友看到“周一见”产生了巴甫洛夫心理效应。
当事人:大明星;
事件:偷吃、出轨、恋爱、同居等。
从此——
明星与普通人之间,多了一位善于周旋的“中间人”。
02
灰色地带
狗仔扬眉吐气,被声量和影响力加持,也具备了可以与明星分庭抗礼的“权力”。
卓伟在数次公开场合里都讲述过这个故事:
大美女高圆圆亲自发短信给他,请求他不要再跟拍了,卓伟礼貌婉拒,但也表示,对方是一个有教养的女孩子。
据说。
当时有经纪人深夜电话哭求放过旗下正在上升期的艺人一马;还有被目击到有不轨行为的男星,在图片曝光后火速宣布恋情,甚至闪婚,不让爱情徒有虚名。
卓伟曾说过他的偷拍,在客观上敦促这些明星回归家庭,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。
或许从某个角度来说,我是用一种反道德的形式,报道他们的假恶丑,去监督他们注意自己的言行,比如提醒那些已婚的明星不要轻易出轨,比如不要对喜欢你的歌迷影迷撒谎。
《智族GQ》
这话固然有包装嫌疑。
但那时的狗仔们的确拥有某种“信念”。
如果不建立这种替公众(网友)监督明星言行的信念感与道德感,狗仔何以游走于法律、道德以及礼仪等界限混杂的灰色地带,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咔嚓那么一两下。
就为那不稳定的稿酬?
为偷拍电影《苏乞儿》剧组,卓伟和搭档从后山崖爬上山顶,一个不小心就会跌死,还有无数次在机场高速上,走应急车道追拍,不但违反交规,更危险的是只要有一辆车插入,马上车毁人亡。
不单是卓伟团队这样疯。
某门户网站另一只狗仔团队为拍郭晶晶和霍启刚大婚,连香港会展中心的建筑图纸都找来,研究哪一层的卫生间比较好进,还考虑过从会展中心楼顶找个位置俯拍——幸亏被同事阻止,成龙可以,你不可以,不要命了。
2014年到2016年(全明星探被关闭停号之前),内娱狗仔达到巅峰,甚至传统老本行的中国香港、台湾狗仔都不得不竖起大拇指说:
北京的,厉害!
这也是应了时势,那时内娱的确精彩,港台艺人纷纷北上,感叹着在北京偶遇的机会比以前多多了。
而内娱培养出来的小生、小花成为港台报章争相报道的头条。
△ 截图来源:东方日报c娱乐
门户网站还愿意付稿酬去购买偷拍图片来刺激点击,狗仔散布北京、上海、横店等地,虽然有竞争,但他们的关系盘根错节,追根溯源都是一个门派的。
“狗仔”,像是那时内娱动荡江湖的暗面。
团队之间互相合作,有时候,一组图大家商量着,你发这个角度我发那个角度,看买家的重视程度和风险考虑进行置换,就像是跑码头的江湖。
当然以利相交,利散则尽。
上面提到的葛斯齐就因为全明星探内部的纷争而离开,带走了一身本事,不过交情还留着,这次锤汪小菲也得到了北京狗仔真图真爆料的助攻。
卓伟曾为内娱狗仔树立过一套作业模板:
涉及到怎么跟车、怎么取景、怎么拍摄又不违法,作业之细致恐怕外行人难以想象。
他注重信息收集,在饭局里但凡听到任何关于明星的蛛丝马迹或者流言蜚语,都不会轻易放过,哪怕付费都要找人打听核实。
他手里掌握了京城明星家庭、公司地址和车牌号的“黄历”——这一点曾经惹恼冯小刚在发布会上发飙。
关于报道的形式和尺度,还是希望以事实为基础,拍到为算,但是关于被拍摄人的动作和表情,“允许”适当发挥和描述,如果拿不准就用猜想或者设问的方式进行引导。
当然,这套模板不仅影响着行业后浪。
更“塑造”了我们的吃瓜姿势。
03
反噬力
2016年是转折点。
于行业,风向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;
于读者,吸引力从中心化转向碎片化。
信息爆炸的时代来临。
“狗仔们”似乎还没做好准备。
第一次“吃瘪”,2006年,窦唯在某报社门口烧车的事件众所周知。
也是这件事让当时作为“狗仔顶流”的卓伟,遭受舆论挑战。
他面对的是几乎零负评,承载情怀的摇滚明星,哪怕隐退,仙气渐显,只要名字出现,依然享有拥趸。
卓伟曾评价窦唯有受迫害幻想症,而窦唯也在少见的报道中评价,烧车不对,但卓伟代表着一小撮想摧毁、妖魔化中国摇滚音乐的力量。
孰对孰错?
至少当时,没有标准答案。
他们共同构成了内娱曾经的丰富性和野生状态——混乱,但各方阵营仍有坚守的底线,每个看客仍有选择的空间。
有人通过窦唯遥想当年乐坛烽火,群雄兴起,歌词写意、旋律燃血。
也有人通过卓伟渴望好看好玩刺激的真八卦,不是被资本授意的人设、套路和小儿科。
然而。
这还是狗仔与明星一场“对峙”。
到今天,狗仔行业进入真空。
内娱真的变“干净”了吗?
明面上,可能是。
但“灰色地带”依然存在。
狗仔集体消失,换来的是另一个“人人皆可狗仔的时代”。
一个截图,一次手抖,便是“大瓜”,明星噤若寒蝉;
一次道歉,一篇小作文,便是“反转”,看客在茧房内虚无狂欢。
事实如何?
或者不了了之,或者官方定性后实现又一次“大快人心”。
如果曾经“狗仔们”仍靠着媒体底线和硬证据,约束着明星行为。
如今,我们所谓的“吃瓜”,更像是通过各种捕风捉影、断章取义而获取短暂满足的自我麻痹。
那被持续被喂养的窥视欲,随着信息狂潮,跨过了“中间人”,跨过了调查流程,甚至跨过道德底线,充分裸奔。
何以至此?
Sir想起一部电影,2012年陈凯歌执导的《搜索》。
巧的是,这是被卓伟赞赏的高圆圆与赵又廷定情之作,当然,他们也都被偷拍过。
戏里戏外,互相映射。
陈凯歌虽然在作品中暴露了爱煽情的老毛病,可在题材上,他还是敏锐捕捉到了时代的异变。
一个典型因“舆论反噬”而起的悲剧。
女主叶蓝秋(高圆圆 饰)因在公交车没给老大爷让座而被网暴,自杀。
电影中也有一群“狗仔”。
姚晨饰演的主编因点击压力,放弃严谨的多方调查,她的屠龙之术就是见微知著,将叶蓝秋不让座事件推向“第三者”道德沦陷的绞刑架上。
叶蓝秋的悲剧,她难辞其咎。
卓伟曾经在报道中说过,迄今为止还没有明星因为他的偷拍而家破人亡,顶多事业滑坡。
但,依然存在一条危险的警戒线——如果偏离新闻事实,哪怕没有极端事件,被偷拍、报道的明星也可能承担非理性的舆论压力。
正如片中王珞丹饰演的实习记者。
抱着新闻理想入行,但干着干着走偏了,如果拿不到独家就不能上位。
全民参与的“追猎”不仅挤压着媒体的生存空间,更消解着职业尊严和专业操守。
问题如何解决呢?
替换、删除、引战,用情绪掩盖事实,用结论代替调查。
这些现象放到今天依然不陌生。
当然。
内娱狗仔的“黄金时代”早过去了。
哪怕是“天生适合做狗仔”的葛斯齐也选择了被流量、算法控制的短视频直播展开个人秀,语焉不详地爆料,投喂好奇。
靠卖命偷拍硬料是灰色地带。
卓伟隐退,葛斯齐再火爆,也因为各种原因难以成军,俱往矣。
怀念大可不必。
没有狗仔不可怕,也无需哀悼。
该反思的是娱乐圈现状,如何被僵硬单一的话语抽走活力,抽走舒展。
以及圈外的“我们”。
不必把一次次虚弱的回光返照,形容成“复活”。
说多了。
你真的会信。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还不过瘾?试试它们